根据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统一部署要求,郑州科技学院严格按照“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营造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结果导向、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为深入宣传活动成效,切实把活动成果体现到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来,引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强能力、转作风、重实干、促发展,校党委大力选树各部门以过硬的能力作风落实重点工作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拉高标杆、对标先进,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翻开新篇章,凝聚“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强大正能量。

主要做法
1.结合专业学习,构建网络育人新模式
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坚持以“读观演创做”为引导,根据专业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持续开展手工作品展、图书“导读”工程。开设《郑科朗读者》《为你读书》《经典诵读》等板块;在音乐学、表演艺术专业持续开展声乐器乐“展演”、毕业演出“汇报”系列活动;在舞蹈编导专业开展舞蹈创编展示、技术技巧比拼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因疫情原因,20-21年,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时间很多,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相关工具,也形成了浏览网络,参与网络活动的良好习惯。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上网的信任度、依赖性,评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变得越来越高,“青年人在哪里,思想引领就在那里”。

朗诵
2.融合实践教学,建立网络育人资源库
以学院“N+3”实践育人模式为抓手,将学生思政工作融于教育教学。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有管乐团、民乐团、曲艺团、舞蹈团、合唱团、电声乐队、播音主持、喷空校园等多个实践教学团队,学生们可以达到“台上能编、台下能演、后台能操作”三种能力。编创了多部专业特色的剧目,如喷空《二七塔》《我们都是志愿者》、快板剧《青春使命》、舞蹈《金陵十三钗》等优秀作品,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院风。同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专业建设活动,为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与素材,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了网络育人的新模式,保障了网络教育的运行平稳化。

原创当代舞《渣滓洞——11.27》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网络育人新力量
学院通过政策引导、培训提升、技术支持、典型示范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骨干。在指导新媒体编辑、开展思政课授课等方面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并积极在网上发声,在网络上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培训,负责每日的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内容推送,在更好的进行学院思政宣传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遴选网络评论员,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目前,线下主要载体是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服务团队。包括辅导员团队、新媒体工作团队、党员先锋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群团组织,它们把“郑小音”穿在身上、装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中。在抗击疫情、应对洪涝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凸显了青年学子爱党爱校的家国情怀,他们的事迹通过线上“郑小音”新媒体矩阵平台进行发散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志愿服务
4.拓宽宣传途径,构筑网络育人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效力,顺势而为,精心谋划,加强新媒体建设,积极探索校园新媒体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利用好两个载体,深精心选用有思想、有价值的校园题材,积极构筑内容新颖丰富、风格高雅清新、深受师生喜爱的新媒体思政载体。搭建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头条等融合平台,其功能是通过线上阅读的推广和延伸、视频素材的收集与传播等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方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吸引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前线上已经开辟了《为你读书》《领学新思想》《致敬先辈红色经典诵读》《名家作品赏析》等十几个活动专栏,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建设成效
新媒体作为一种便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要求传播速度迅速,更要求传播内容的可靠、精准。“郑小音新媒体矩阵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搭平台、促融合、抓创作、强管理,推进思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郑小音”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根据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学院成立了“郑小音新媒体工作室”,工作室明确岗位职责,指定专人负责,配备指导教师。把学院内网、外网以及抖音、微博等宣传媒介一一进行整合,纳入郑小音新媒体矩阵,形成了以微信、微博、抖音为核心的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传播新格局。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搭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及时把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下传统活动在线上进行宣传、推广。2021年疫情返校后,郑小音新媒体网络平台矩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年内网上传新闻260篇,官网采稿量达98篇,新媒体推送数量达600篇,视频达104个。

2.“郑小音”衍生出许多优质高效网络育人产品
(1)郑小音之《导读工程》(2017年开始,持续开展至今)
导读工程是我校推进阅读推广的全新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读书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建立师生共读机制,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变“要我读”到“我要读”,从引领走向自觉,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导读工程”由调研掌握需求、专家会商评审、定制个性书单、建立读书档案、依托社团组织、拓展开放平台等流程,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分院教师、教研室对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需求;建立“阅读起跑线”师生交流平台,通过交流群开展阅读推广、新书目的荐购、书目发送、阅读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建立分院老师个人图书电子档案,了解每位老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编制专业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由分院教研组专家、教授根据学生专业和教学需求编制导读书目;成立导读工程阅读推广群和学生笃学协会,来引领和督促阅读计划的实施。
(2)郑小音之《为你读书》(2020年开始至今)
郑小音之《为你读书》便是音乐舞蹈学院导读工程平台孵化出的的一个新的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其主要载体是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微信公众号。该项目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线上阅读的推广和延伸,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该项目的人员为全院对阅读有兴趣的师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诵读的材料,做背景分析。再利用视频或者音频进行录制,然后通过微信进行推送。同时,结合时间节点,不定时的进行读书分享交流,主题诵读等活动。目前,《为你读书》推出了领读新思想、致敬先辈红色经典诵读、名家名著赏析、抗疫专辑等多个小版块,目前已经进行2年多,200多期推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疫情期间,《为你读书》推出的抗疫合辑也收到了一致好评。以艺战疫,疫起读书,为爱发声,他让人对特殊时期的阅读有了更深的思考。


(3)郑小音之《我的志愿感悟》《我和我的红色记忆》《青春进行时》等多个优秀网络产品持续开展。(2021年)
2021年,项目在原有郑小音品牌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好品牌资源,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以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契机,持续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我的志愿感悟》、《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出郑小音为你读书之《学习党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篇章》、《我和我的红色记忆》、《音乐舞蹈学院庆祝建党100周年》、《音乐 三下乡》系列栏目,推出学习先进好榜样教师篇之《防洪抗疫中的使命与担当》、《青春进行时》榜样风采展示栏目。截止目前,以新媒体工作室为依托,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平台已发布推文2500多条,微信及微博关注人数超过1W+,累计阅读量高达100余万次;在学校微信每周排行榜上,基本位列前三。

所获荣誉
平台建设运营一年来,网络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郑小音思新媒体矩阵建设为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和载体。网络育人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需要。有了新媒体的加持,学院在育人形式和育人实效上都有新的变化。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创造出了一些列优秀的网络作品,引导广大师生讲好好校园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弘扬正能量。挖掘树立师生典型,让学生感受到网络温暖的同事,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其自我价值。


学院多次获得河南省经典诵读大赛教师集体项目、学生个人项目奖项。原创喷空《我们都是志愿者》入选河南省第二节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演。连续四届图书导读工程开班暨“心声杯”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成功开展,效果良好。《导读工程项目引领下的习惯养成教育》获得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多次获得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郑小音《为你读书》获评郑州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品牌。


积极推进“N3”教学模式,《合唱与指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路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省级立项;《歌曲作法》一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立项;《我和我的红色记忆》被校党委以专刊的形式报送河南省高校工委。
刘亚茹获郑州市第三届大学生党史故事比赛特等奖。黄振华获第二届河南高校主题朗读大赛特等奖。李旭东等入围“致敬英雄—第五届华艺杯朗诵电视网络大赛”决赛,并获感动中国优秀朗诵艺术家荣誉称号。时小彤获得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6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树立标杆典型,突出思想引领。2021年,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师生。例:辅导员李仁风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白血病患者点燃了“新生”的火种,个人捐赠医用外科口罩7000个,移动投影仪一台;身处海外的钞艺萍教授发动亲友向学校基金会捐赠15559元;学生刘玉飞向新乡灾区捐赠矿泉水20000瓶;7.20洪灾,张涛同志办公室值守,及时发现艺术北楼5楼天台水倒灌,协同后勤老师深夜排除险情,避免了学院财产遭受重大受损。11月疫情期间,我院青年教师李瑞阳捐赠医用外科口罩14000千只,朱梦迪捐赠医用外科口罩8000只,学生捐赠口罩近万只。

